2025-11-01 12:35 来源:本站编辑

一个多世纪前在欧洲写就的故事,至今仍在部分塑造着阿拉伯文学的叙事框架。
故事始于八世纪,阿拔斯王朝统治下的巴格达成为科学、哲学与诗歌的中心——这段被视作伊斯兰文明黄金期的岁月里
涌现了阿布·努瓦斯、穆太奈比等诗坛巨匠,以及通才哲学家法拉比、阿维森纳,他们共同构筑了照亮世界的阿拉伯智慧巅峰
这套叙事源自19世纪欧洲学者恩斯特·勒南、莱因哈特·多齐等人的论述,他们宣称阿拉伯思想在11世纪后陷入衰退,直至欧洲文艺复兴才结束长达八百年的沉寂
当代学者指出,这种充满东方主义偏见的历史简化论根本站不住脚,因为阿拉伯文学从未真正失声
在法兰克福书展谢赫·扎耶德图书奖论坛上,语言学家与文学史家强调:即便未被正式记载,阿拉伯书写始终通过抄本传诵、表演呈现与翻译流转持续演进
这种重新评估支撑着格伦德勒、奥兹坎、波默兰茨等当代学者的研究,他们以确凿证据证明阿拉伯文学发展从未中断
格伦德勒直言阿拉伯文学存在"失落世纪"纯属虚构。其入围2025年扎耶德奖的著作《阿拉伯书籍的崛起》,重现了九世纪巴格达如火如荼的出版盛景——与现代书展遥相呼应
"专业抄写人、书肆与读者群体早已形成"她描述道,"穿行巴格达街巷,可见文书匠承接委托、争论标点、展示墨宝,喧闹竞争的场景与当今别无二致"
仅此一点便颠覆了"古登堡印刷术开启正式出版"的固有认知
她揭示西方叙事背后的思维定式:"欧洲东方学者强行将文明轨迹套用起始-巅峰-衰亡模式,但阿拉伯文学从未遵循这种线性发展"
"虽然中心从巴格达迁至开罗、大马士革、安达卢西亚,但文学对话始终延续。同一诗篇被传抄诠释,新文体涌现,旧形式重塑,语言在每个落脚处焕发新生"
这种延续性在诗歌领域尤为显著。奥兹坎入围本届扎耶德奖的《东方扎贾尔史》研究表明:被欧阿学界长期鄙为俚俗的方言诗体,在阿拔斯王朝后仍在持续进化
"诗人们打破格律桎梏,混用语域,戏弄韵脚,既嘲讽学者也礼赞圣徒。部分作品堪比早期说唱,跃动着鲜活的文化脉搏"
纽约大学阿布扎比分校的"阿拉伯文学文库"系列正进行更系统的重建,已出版60余卷阿英双语典籍,让所谓"失落世纪"的瑰宝重见天日
丛书主编波默兰茨形容:"编纂这些典籍如同加入永不中断的对话。历代作家彼此呼应,作者、注疏者、译者层层叠加,手稿中奔涌着思想的激辩"
关于衰落论成因,他直指关键:"与其归咎历史,不如说是传播壁垒。未被翻译的文本在全球视域中等于不存在"
"扎耶德奖这类机制至关重要——它认可以任何语言书写的阿拉伯文化研究,让学术成果突破象牙塔"
他最后强调当下最大挑战:"必须让这些经典重回公共视野,进入课堂、译介传播、舞台演绎。否则历史偏见终将卷土重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