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海招网!

以色列幸存者埃利·沙拉比血泪控诉:这场浩劫改变了一切!

2025-11-04 15:41 来源:本站编辑

【编者按】当战火暂熄,人质归家,我们终于能静心聆听那些被硝烟掩盖的哭泣。这篇来自前线的震撼记录,不仅撕开了加沙地带的黑暗隧道,更照见了每个普通人在时代巨变中的挣扎。作者在犹太教最神圣的赎罪日翻开的人质手记,恰似一柄刺穿世代创伤的利刃——从纳粹集中营到10月7日恐袭,犹太民族的悲怆记忆竟在21世纪重演。当九旬大屠杀幸存者说出"该把接力棒传给新一代受难者"时,我们猛然惊觉:人类从历史中学到的唯一教训,就是从未吸取教训。这篇用血泪镌刻的警示录,值得每个渴望和平的灵魂屏息阅读。

当最后一批生还人质获释,当遇难者的遗骸被陆续寻回并交还亲属,我们终于能沉下心来审视那些在战火肆虐时无暇细品的细节、证词与创伤。

归来的幸存者正在故乡寻找治愈与熟悉感,而他们踏入的这个世界早已天翻地覆。即便我们这些从未踏入过加沙污秽窒息隧道的人,所处的世界也如同地轴偏移般剧烈扭转——再也回不到从前。

我在赎罪日那天翻开了埃利·沙拉比记述加沙囚禁经历的《人质》。通常我不会在会堂礼拜时阅读,但这本书带着某种不容迟疑的迫切感,与神圣场域产生奇妙共鸣。于是在25小时斋戒中,我的思绪从最神圣日的祷文漂向加沙那些幽暗如地狱的隧道。

那天清晨我踏入会堂准备全日祷告与忏悔,却传来曼彻斯特穆斯林恐怖分子发动吉哈德袭击的消息,两名英国犹太人遇难。噩耗在会堂与全国蔓延,给我们的祈祷注入新的沉重。当我坐在自幼礼拜的圣所,诵读沙拉比的文字,默念"将我们重新刻入生命之书"的古老祷文时,坐在已故父亲常坐的位置上,他的存在与缺席同时将我笼罩。这个曾在童年躲进意大利天主教孤儿院逃离大屠杀的老人,让沙拉比淬炼出的坦诚证言更显锥心刺骨。

沙拉比是这个时代纳粹——加沙伊斯兰恐怖主义的亲历者。他的文字如激光穿透我的灵魂,直击连接着数世纪迫害与生存记忆的神经。他的叙述让我在民族存续的长河中看清自己的坐标,像他一样成为串联古今的链条。这位当代的普里莫·莱维,用克制的字句让我重新叩问邪恶的平庸与人性的残暴。饥饿、酷刑、暴力、污秽、绝望——所有难以想象的苦难都在他精炼的文字中灼烧读者的良知。

两周半后,当我从以色列飞回伦敦的航班上读完最后几页,最后一批遭巴勒斯坦人残酷折磨的生还人质刚获释。书中结尾正是沙拉比通过艰难谈判获救的经过。如果说赎罪日与曼彻斯特恐袭与他的囚禁经历形成共振,那么两年战争暂告段落恰与他获释的叙述相呼应。我离开的以色列正从两年鏖战与惨痛损失中挣脱。沙拉比品尝自由时得知妻子、两个女儿、兄弟和朋友全遭杀害,这自由带着刻骨苦涩。整个国家在特朗普斡旋的停火后刚喘过气,旋即开始漫长疗愈与哀悼。

幸存者证言永远弥足珍贵。我曾有幸遇见多位大屠杀幸存者,他们的叙述如裸露的神经,传递着直击人性本质的永恒启示。和多数当代犹太人一样,我从未料想会在有生之年目睹又一场针对我们民族的残暴屠杀。10月7日巴勒斯坦恐袭已成为我们这代人永世不忘的噩梦,永远背负的创伤,更是警醒世人的永恒命题。而沙拉比,成为这段人质经历的首位记述者。

从恶臭厕所与腐烂食物的地下环境,到身心折磨带来的恐惧与剧痛,他将一切摊开在我们面前:殴打的方式,每个施暴者的残忍,以及他们集体的意识形态、虐恋倾向、信仰与野蛮。他让我们窥见这些人的恐惧不安,但从未掩饰自己对他们的真实感受。在他的笔下,那些病态的刑讯者与守卫显露出可悲的邪恶、悲剧性的无知与冷血的残暴——这正是他们应得的面目。

在10月7日战争期间的某个大屠杀纪念日,我遇见一位讲述集中营经历的老妇人。她至今提及往事仍会落泪,在纪念日前夜常被噩梦惊醒。但这次她说,是时候将接力棒传给新一代幸存者了。正在实时上演的彩色影像叙事,对她而言更具紧迫性。这是何等沉重的觉悟。

我们多数人永远无法体会沙拉比的感受。但某种意义上,我们每个人都正从囚禁他的那群野兽制造的绝望隧道中蹒跚走出。在这个被哀伤削弱又被守护使命激励的新世界里,我们都必须学会生存。埃利·沙拉比从未想过成为这个时代的警世之音,但通过这段囚禁记述,他向我们传递了关于悲痛、韧性与生存的永恒启示。

海招网声明: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