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1-06 15:12 来源:本站编辑

几十年来,"逆向种族主义"——这个关于美国白人(尤其是男性)遭受系统性歧视的荒谬论调,始终是保守派最趁手的政治工具。如今对反种族主义政策乃至基本人文关怀的疯狂反扑,彻底暴露了右翼阵营从未改变的公然践行种族主义的思维定式。
1960年代民权运动前的美国判若两国。非裔美国人首当其冲,拉美裔、亚裔等群体同样遭受着法律与习俗的双重歧视。在南方,种族隔离制度将非裔禁锢在卑贱的社会底层。他们被剥夺选举权,被禁止与白人同席,被公共设施拒之门外,遭受着明目张胆的羞辱。
在其他地区,歧视手段更为隐蔽,表面维持着平等假象,但森严的等级秩序从未动摇。"划红线"这种系统性排斥特定族裔获取服务(包括住房)的手段,确保黑人与白人生活在截然不同的社区,进而就读不同的学校,享受天差地别的公共服务。这种"隔离且不平等"的状态虽未写入法律,却已成为心照不宣的社会规则。
在拉美裔聚居的州,类似惯例使得来自加勒比、墨西哥和中美洲的西语族群同样被排斥在主流社会之外。众多原住民早已被驱赶至"保留地"圈禁。
当时标准意义上的"美国人"被定义为白人中产阶层,那个鲜受质疑的普遍预设认为:这个国家理所当然应由西欧血统的新教徒主导。
二战结束后,军队率先开启废除种族隔离。到1950年代中期,全国学区强制推行融合政策。强大的多元种族联盟随后在南方形成,共同推动社会变革。
但当马丁·路德·金试图将废除隔离的逻辑从南方种族隔离区延伸至芝加哥郊区时,他震惊地发现此地的种族主义猖獗程度,坦言比在密西西比或阿拉巴马遭遇的更为恶毒。
过去半个世纪,大多数美国人看似真诚地将反对种族主义视为不言而喻的道德与法律准则。他们甚至两次选举非裔总统巴拉克·奥巴马。
然而政治右翼始终对这场文化变革充满抵触。南方的种族主义者与所有保守派在1960年代中期后集体转向,离开长期庇护他们的民主党,投入共和党阵营。
自此,"反对反种族主义"成为加密口号——直至今日。许多保守派甚至打着反种族主义的旗号,反对旨在弥补数百年奴役与数十年隔离创伤的平权法案,声称这些矫正历史不公的措施构成对白裔(以及在高校招生中对亚裔)的歧视——尽管奴隶制与隔离政策留下的伤痕至今仍在美国政体上灼烧。
最高法院首席大法官约翰·罗伯茨以所谓保守派法律原则为幌子,将职业生涯建立在反对1965年《投票权法案》的基础上。如今正在审理的案或许终将给他彻底阉割这部深恶痛绝的法律的绝佳机会。
美国总统唐纳德·特朗普的政治生涯,建立在激烈反对拉美移民与多元化政策的基石上。这些政策旨在确保少数族裔在企业、机构和大学中获得更公平的代表性。
他公开谴责拆除南方邦联领袖雕像的行为——这些雕像纪念的是当年为维护奴隶制不惜发动内战的分离主义者;反对以这些人物命名的军事设施更名;甚至批评华盛顿橄榄球队放弃曾用名"红皮人"——这个对原住民充满侮辱的称谓。
特朗普政治现象或许终将被部分解读为对黑人总统当选(特别是连任)的强烈反弹,混杂着对拉美移民社群快速扩张的愤懑。
特朗普时代(特别是第二任期)伴随着种族主义在政策、法律乃至社会态度上的全面回潮。某位年轻政府官员竟大言不惭地炫耀"在种族主义还没流行时我就是种族主义者"。
当此类骇人言论被曝光,共和党人往往辩称是"玩笑"或"断章取义"。但年轻保守派领袖在加密聊天组的对话显示,这种思维在暗处仍是何等稀松平常。
2023年,最高法院以"实质上歧视白人"为由禁止大学招生采用平权政策。但同年9月,却允许移民执法官员仅凭外貌、推定族裔、使用西班牙语甚至口音实施拘捕。
特朗普誓言要实质终结墨西哥和中美洲移民,却签署行政令欢迎南非白人作为"受迫害少数群体"——尽管毫无证据表明他们面临政府政策或黑人同胞的威胁。他抱怨来自"挪威、丹麦或瑞士"的移民太少,反而非洲国家和海地移民过多。
其政府与多地共和党当局正试图将奴隶制与种族主义历史教学污名化为"不爱国",将所有相关内容歪曲为"批判性种族理论",声称可能引发白人学生负罪感——这种指控毫无实证依据。
民调显示,认为黑人遭受严重歧视的美国人比例从2021年的60%骤降至45%。但认为白人遭受严重歧视的比例稳定在30%。
强烈的阶级矛盾也在发酵:众多特朗普支持者坚信国家的政府与文化已被"觉醒主义"的大学liberal和都市"精英"错误管理乃至背叛——尽管最富裕的美国人中有大量特朗普的铁杆支持者。
民权运动的反种族主义成果已深度融入美国文化肌理,绝非此次反扑所能抹杀。但2020年乔治·弗洛伊德遭警察谋杀引发的(很大程度上虚幻的)"种族清算",与政治右翼(特别是年轻共和党人)日益公开的随意甚至制度性种族主义,昭示着撕裂美国的文化鸿沟——证明种族主义仍是效力强劲的社会政治迷幻剂。
斗争,永无止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