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1-08 11:48 来源:本站编辑

2018年艾因博物馆启动翻修时,考古学家本以为只是守护历史——没想到竟改写了历史。当这座阿联酋最古老的博物馆为修复工程拆除原有结构时,工人们在其地基下发现了更为古老的秘密:一座2000年前的墓葬,以及随之揭开的、彻底颠覆我们对伊斯兰时代前该地区生活认知的传奇。
"我们原本对艾因的伊斯兰前时期一无所知——这是首度发现的实证,"阿布扎比文化与旅游部资深考古学家彼得·希恩向《国民报》透露,"铁器时代的农业规模远超我们想象。你可以想象终年不断的活水灌溉——这正是绿洲文明的雏形。"
这项在博物馆重修初期(今已重新开放)的发现意义重大,致使工程暂停逾年。博物馆地底埋藏的不是孤冢,而是整片墓园。
"先是发现了主墓穴,"希恩说道,"接着在周围找到若干独立墓冢,应是附属墓葬。而后在东侧500米处,又发现了更多伊斯兰时代前的墓穴,所有随葬品完好无损。这昭示着至少宽达500米的超大墓园——进而指向当时颇具规模的聚居文明。"
由此呈现的历史图景,远比团队原先设想的蛮荒景象更为绚烂。"此等规模的墓园,"希恩指出,"必然对应着相当程度的定居群落。"
在此发现之前,铁器时代至伊斯兰文明兴起的数百年间,艾因的历史始终是片空白。这些墓穴填补了失落的篇章——成为两千年前此地繁荣文明的首个实物见证。
与此同时,希恩团队在阿联酋-阿曼边境围栏处也发现了类似遗迹。"两处遗址共同印证了艾因地区宏大的铁器时代农业体系——比现存所有绿洲更为广阔,"他表示,"这证实此处绝非边缘地带,而是当时主要的农业核心区之一。"
他特别指出从浅灌渠到深井坎儿井系统的革新:"当能汲取深层地下水,就意味着获得全年不断的活源。这正是孕育绿洲的先决条件。"
出土文物中疑似亚历山大玻璃的残片令希恩振奋:"这与当时的贸易往来密切相关。"
实物证据同样昭示技术变革:"铁制兵器开始出现——这是关键转折。生产工具自此进入铁器时代。"
随葬品细腻勾勒出生死仪轨:"从妆奁香瓶可辨女性墓主,而滤勺工具与椰枣酿酒器则属于男性,"希恩详解,"遗址周围废弃古井中堆叠的破碎酒瓮,正是葬礼仪宴的见证。"
他特别强调器物背后的社会维度:"我们理解这类古文明时,可知生者会通过宴饮与逝者建立联结。"
谈及两件带有模糊印记的小型文物,希恩分析:"看似南阿拉伯文脉,但无法释读。可能是骆驼身上的家族或部落烙印。"
墓穴形制竟与后世伊斯兰习俗遥相呼应:"竖井式墓道配设安放遗体的壁龛,"他比对着,"与伊斯兰墓穴唯一区别在于朝向杂乱,未定向麦加。"
这种延续性,希恩补充道,暗示着文明过渡期的特征:"此时已出现伊斯兰文化的序章,与铁器时代形成鲜明分野。"
种种发现指向组织严密的绿洲群落,各自保有独特身份。"如同后世所见,当地族群环绿洲而居,"希恩描述,"虽不及铁器时代大规模开发时期的整合度,可能存在着酋长割据的碎片化社会结构。"
他阐释艾因的历史循环律:"文明如潮汐涨落。铁器时代是明确的高峰,随后衰退或与气候变迁有关。我们曾以为这种衰退会持续到伊斯兰前晚期,但现在才知道当时依然充满活力。"
他继续追溯历史轨迹:"经过沉寂,伊斯兰时代早期约880年,随着帝国与印度贸易扩张,货物往来频繁。此时需要苏哈尔这样的海港,而港口城市需要粮食——艾因由此再度繁荣。古老农业系统被重新启用,以供给沿海城市。"
"到13世纪又逢变故——蒙古铁骑南下导致文明活动骤减,"他话锋一转,"17世纪阿曼帝国带来复兴,将绿洲打造成椰枣种植园,以工业规模生产并出口印度。"
每次兴衰都在土地上刻下印记:"动荡时期设施荒废,"他感叹,"水资源分配限制人口规模。考古记录清晰映照出这片土地的沧桑轮回。"
对希恩而言,此次发现填补了历史断章,证明艾因在学者认定的沉寂期后依然活跃:"五年前我们以为这里是文明荒漠。但真相就在眼前——只不过埋在我们博物馆的地底。"
遗址坐落于现代艾因市中心,毗邻七千年历史的绿洲——那里的椰枣林至今仍在生长。伊斯兰前墓园直接存在于博物馆地基之下,暗示着古城遗迹仍大量沉睡在现代街道下方。
"这片文明图景不止于博物馆,"希恩强调,"它向四周延伸数公里。虽非完整保存,但大部分应仍存于地底。"
阿布扎比文化与旅游部已将这些发现融入Dabbagh建筑事务所的改造方案,通过玻璃地板展示考古现场,使建筑同时成为展厅与发掘现场,将阿联酋最古老的博物馆与其地底持续的考古发现紧密相连。
"考古永远是进行时,"希恩总结道,"每个项目都为我们提供拼图碎片。后续工作会让线索更清晰——或是彻底颠覆认知。知识的疆界正是如此拓展。"
团队的发现具有革新意义:艾因博物馆地底的墓穴,揭示出比想象中更开放的文明——他们与遥远文化贸易往来,采纳新技术,在这片至今定义着城市风貌的土地上,留下了不朽印记。
而这一切,也让博物馆自身获得重生——这座原本陈列艾因历史的场所,如今正巍然屹立于历史本体之上。